小儿烧伤

小儿烧伤

概述:小儿烧伤,这里指12岁以下儿童烧伤,占同期住院烧伤患者的35%左右。特别是1~5岁小儿最易受伤,占整个小儿烧伤的2/3左右。5岁以后,发育及智力等逐渐成长,烧伤的发生率也就明显减少。1岁以内,多有大人照顾,其发生率也较低。由于儿童烧伤较为常见,且以生活烧伤占多数,除了影响儿童本身的健康和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外,现在国内大都为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孩子烧伤了,也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和工作。故小儿烧伤应当引起重视。
    小儿解剖生理特点:由于小儿解剖生理上的某些特点,因而对烧伤和感染的反应与成人有些不同。必须了解这些解剖生理特点,才可较好的处理小儿烧伤。
    1.神经系统  小儿、尤其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环境温度的高低易影响其体温的升降,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为大,皮下脂肪少,发汗功能又不健全,因此小儿的体温容易随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所以在手术、换药及暴露时间过长时易发生低体温。过热又容易使体温过高,甚至引起惊厥。夏季高温或暴露疗法时保温过热都可能发生高烧、惊厥。相反寒冷时又会增加代谢率,此时很易耗尽体内贮存的有限能源,而导致低体温。因此对小儿烧伤病室或手术室的适度保暖尤其重要。
    小儿神经活动过程很不稳定,兴奋和抑制很易扩散,皮质下中枢的兴奋性较高,容易引起高热、呕吐和惊厥。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因而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如吗啡对小儿呼吸中枢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巴比妥的耐受性却比成人大。此外小儿无自主控制能力,不能配合治疗,尤其对换药等治疗有恐惧感,对创面愈合后的预防瘢痕挛缩、功能康复治疗也不能很好配合,故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发生率常较成人高。
    2.呼吸系统  婴儿呼吸快,新生儿40~48次/min,1~5岁为25次/min,8~12岁20次/min。1岁以内为腹式呼吸,1岁以后,逐渐呈胸式呼吸,4岁以后,以胸式呼吸为主,7岁以后才与成人一样。因此对小儿腹部的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呼吸。
    小儿呼吸功能较成人差,肺泡发育至2岁才健全。小儿的肺容量比成人少6倍,一般至5岁才能与成人同。气道通气量也比成人低,若发生缺氧或其他特殊情况,不能靠增加呼吸深度来代偿,只能靠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通气量,所以呼吸可增加到60~80次/min,而这样快的呼吸很容易引起呼吸肌的疲劳而导致呼吸衰竭。2岁以下小儿气管、支气管相当狭窄,潮气量又小,所以当呼吸受影响时,肺泡换气量显著减少,易形成缺氧和CO2潴留。小儿气管的长度比成人短,1岁以内的小儿气管的长度只有5~9cm。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如气管套管口径的选择、气管切开位置和供氧方法等。
    3.循环系统  新生儿全身血量约300ml,为体重的10%,2~3岁为体重的8%,小儿总血量少,所以少量出血即可引起休克。小儿细胞外液量较大,可占体重的25%~47%,维持体液平衡较成人差,所以耐受脱水的能力也差。新生儿血液分布是内脏多,躯干四肢少,所以肝脾较大,四肢容易发凉,手足常呈青紫。小儿心率快,安静状态下,新生儿心率是110~140次/min,哭闹时为180~190次/min,心率短暂到达180~190次/min并不一定有特殊问题,几小时内如能降低到150~160次/min,仍是正常的。
    4.消化系统  小儿肠壁薄,黏膜血管丰富,渗透性高,吸收率也高。一旦胃肠道感染,肠毒素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因此中毒性腹泻和肠功能紊乱多见。烧伤以后,需增加口服营养。如口服过多,也不能消化吸收,常导致腹泻。小儿的消化功能特点是对糖和蛋白质的消化较好。对脂肪处理能力较差,故不宜给过多的脂肪。
    5.泌尿系统  婴儿的膀胱容量为50ml,1岁时为200ml,10岁时为750ml,15岁时能达1500ml。男孩尿道在1岁时为5~6cm,性成熟期长约12cm。女孩出生后数月时,尿道仅长1cm,以后增至3~4cm。小儿正常尿量,1岁以内8~20ml/h,1~4岁20~24ml/h,4~7岁24~28ml/h,7~12岁28~33ml/h。
    新生儿的肾脏浓缩和稀释能力较低,对水的负荷利尿反应较差,只能使尿浓缩到800mOsm/(kg·H2O),而大龄儿童及成人能使尿液浓缩到1200~1600mOsm/(kg·H2O),因为当血液晶体渗透压增高时,小儿尿渗透压不能相应增加,所以输入过多钠容易发生高血钠、肺水肿和脑水肿,特别是新生儿肾脏排泄钠和氯的能力更差,只及成人的1/5,同时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分泌少,而肾曲小管对其敏感性也差,排水多于排钠,所以婴儿在发烧、呕吐、腹泻时易造成脱水。婴儿肾血流量低,肾小球滤过率也低,当血容量减少时,易引起肾脏损害。1岁以内婴儿的肾脏回吸收葡萄糖的功能低,如输入葡萄糖过多过快可出现尿糖,而且易发生血液低渗,1岁以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
    6.小儿的免疫特点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包括调理素不足,补体不足,中性白细胞对趋化反应微弱,细胞免疫发育不良等,所以新生儿易发生感染,且炎症不易局限。新生儿只有IgG抗体,没有IgM抗体,因此对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等无保护作用,对细菌的易感性比成人高。
    7.小儿皮肤特点  嫩薄,皮肤附件少,因此易被烫伤,一杯70℃热水对成人不一定造成损伤,而对小儿可造成相当深度的烫伤。小儿二度烧伤极易因感染而变为三度烧伤;同时在切取皮片过厚时也容易造成供皮区不愈合或者瘢痕愈合。
    8.小儿细胞外液量  婴幼儿细胞外液量较大,可占体重的25%~50%,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小儿皮肤不显性失水量大,婴儿每天失水约30ml/kg,大汗时可达120ml/kg,因此小儿需水量较多(表1)。
    9.小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  小儿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人为大,如新生儿体重是成人的1/20,身高是成人的1/3.3,体表面积是成人的1/7。如按kg体重计算,1岁小儿体表面积为0.046m2/kg,13岁以后则为0.032m2/kg。许多生理过程,如心输出量,基础代谢,潮气量、肾小球滤过率,血容量等都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而与体重关系较小。体表面积可按公式计算:[(年龄+5)×0.07]m2
    10.小儿代谢  代谢率高,营养需要量大,每千克所需热卡和蛋白质均比成人高,1岁以内小儿每天需要热量2300kJ(55kcal)/kg和蛋白质2.37~3.59g/kg。
    11.小儿对药物的反应  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如氨茶碱很容易引起新生儿中枢兴奋,吗啡对婴儿呼吸中枢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巴比妥的耐受性比成人好。因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不能和氯霉素结合,所以容易发生氯霉素中毒。新生儿肾脏对药物排泄功能差,应用肾毒抗生素时必须慎重,宜勤查尿常规,以监测肾功能变化。其次由于婴幼儿尿多,药物自肾排泄也快,所以给药间隔时间需要缩短。以往习惯于按小儿体重计算剂量的用药方法,实际上不够准确,因为小儿每千克体重的体表面积大于成人。而应当根据小儿体重、体表面积和成人用药剂量的关系按下列公式计算较为合理,即;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据第三军医大学统计,30年共收治小儿烧伤2343例,占同期住院烧伤病人的32.82%。由于小儿发育未成熟,动作不协调,好奇心强,回避反应迟缓,故易发生烧、烫伤,特别是1~5岁小儿最易受伤,因而此年龄组又占整个小儿烧伤的2/3左右,5岁以后,发育及智力等逐渐成长,烧伤的发生率也就明显减少,1岁以内,多有大人照顾,其发生率也较低(表2)。

病因

病因:多为生活烧伤,我们统计以热水烫伤最多,火焰烧伤次之,不同于成人烧伤以火焰烧伤为主(表3)。
    1.热液烫伤  包括沸水、稀饭及热油等各种热液烫伤,占小儿烧伤的大多数,而且又以幼年组最多,<5岁者占81.2%,以后随年龄的增大烫伤比例虽逐渐降低,但在9~12岁组仍占60%左右,仍明显多于火焰烧伤。热液烫伤中,绝大多数是在家中致伤的,最常见的是小儿跌入放置不妥的热液中,较大儿童(3~5岁)拉倒热水瓶致伤者也不少见。还有不少是洗澡时先倒热水,在大人取冷水时,小儿自己进入盆中而烫伤。热液烫伤者大多数面积不大,创面较浅。但要注意小儿皮肤薄嫩,相同温度的烫伤要比成人深得多。
    热液烫伤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常发生在炎热夏季。根据对烫伤小儿逐月收容统计发现,其高峰是每年的5、6、7、8、9月,而又以7月份最多。
    2.火焰烧伤  寒冷季节较多,80%~90%是火炉取暖而致衣服被褥着火致伤,这种烧伤面积广而深。由于小儿穿开裆裤,常致会阴烧伤,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稍大小儿(9~12岁)常因玩火柴、煤汽油、鞭炮等致伤。近年来,儿童接触汽油、煤油、酒精、鞭炮的机会增多,因此,因这些原因烧伤者也有明显上升。小儿好奇,又缺乏生活经验,往往误握炽热金属,如火钳、火钩等物件而致接触烧伤,这种烧伤一般范围较小,但很深,有时可损害手部肌腱、指骨而造成残废。
    3.电烧伤  多为小儿握持或赤足碰到裸露电线而触电烧伤,也有少数较大儿童因爬高压线杆或附近之树而致高压电烧伤者。由于农村用电日益增多,而安装保护设备又不合格,以致电烧伤增多。小儿也有用嘴舔咬电源插头而致唇舌烧伤者。
    4.化学烧伤  小儿甚为少见,多是不慎掉入生石灰中,其次是由于事故连累而受伤。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小儿烧伤休克
    (1)发生率:由于小儿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占有的血容量较少,因此小儿的调节功能及对液体丢失的耐受性均较成人差。烧伤以后,由于疼痛、脱水、血浆丢失、电解质失调等所造成的全身紊乱远较成人为重。小儿烧伤以后休克发生率也比成人高。一般而言,小儿烧伤面积大于10%者就有发生休克的可能。资料表明,小儿烧伤面积在10%以下组,休克发生率为0.92%,10%~30%组为18.33%,30%~50%组为94.64%,说明小儿烧伤休克的发生率是随着总面积增加而增加的。休克的发生率与小儿的年龄也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有头面部烧伤者更容易发生休克。资料显示,烧伤总面积小于10%者有4例发生了休克,4例全都有头面部烧伤,这可能是由于小儿头面部组织疏松,血运丰富,渗出较其他部位明显,而且头面颈部肿胀也容易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而缺氧等原因所致。
    (2)小儿烧伤休克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①小儿烧伤休克除有口渴、烦躁、呕吐、尿少等表现外,常常有面色苍白、高热、惊厥、抽搐、四肢厥冷、皮肤发绀,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迟缓,甚至全身蜡黄,并间以青紫斑,脉快而细(可增至180~200次/min)。呼吸有时可达60次/min以上,血压降低(甚至测不出来)。严重者心音变钝,心率减慢,继而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②发展快,预后差,休克死亡率也较成人高。
    ③环境温度对小儿烧伤休克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寒冷往往加重休克。
    ④小儿烧伤后常哭闹严重,需与休克的烦躁不安加以鉴别,对1周岁以上小儿可给以镇静剂,如镇静剂不能使其安静,应考虑为休克缺氧所致哭闹,应尽快补充血容量。
    ⑤诊断小儿休克的主要依据是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及皮肤颜色的变化。而心率、呼吸只能参考,因为小儿哭闹时心率呼吸变化范围极大,只有连续观察变化规律才有诊断价值。小儿每小时尿量如少于每公斤体重1ml,考虑发生休克。小儿休克时的精神状态变化大,常表现为烦躁不安,但不同年龄组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如1岁以内者多表现为嗜睡、精神萎靡,此时切莫误认为是安静而不予以处理。1岁以上者多表现为兴奋多语,或者反常的安静,或先躁动不安,以后逐渐转入昏睡。
    ⑥烧伤小儿休克时,皮肤颜色变化也比成人明显,皮肤苍白,花斑状,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而且其变化迅速。但当休克被纠正后,皮肤的这种微循环变化的恢复又比较缓慢。要了解这些特点,以免判断错误而造成输液治疗不当(过多或者过少)。
    2.小儿烧伤感染  小儿烧伤并发脓毒症、创面脓毒症与成人基本相似,但就其某些特点叙述如下:
    (1)发生率:小儿烧伤的全身感染,脓毒症和创面脓毒症的发生期、发生率、致病细菌都与成人相同,但发生率及死亡率略高于成人。感染仍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据资料统计显示,小儿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率是4.46%,脓毒症的死亡率是53.57%,占总死亡率的51.72%,是小儿烧伤死亡原因中的首位。
    (2)脓毒症的发生时期:例次发生在烧伤后10天以内者占52.5%,10天或2周以后则多系散发(图1)。
    伤后10天以内发生的脓毒症称早期脓毒症,与休克关系密切,休克缺氧使内环境紊乱,削弱了全身和局部的防御能力,细菌侵入深层组织并大量繁殖,随着水肿回吸收而大量进入血流造成早期脓毒症。此外,由于休克,肠壁水肿缺氧,通透性增高,细菌也可通过肠道而进入血流。早期脓毒症一般比较严重,预后较差。伤后2~3周后脓毒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因为此时局部肉芽屏障良好,抵抗力得以恢复,大部分创面业已自愈或者已植皮。此时的脓毒症多是创面处理不当、广泛的创面焦痂自溶或者是切痂植皮失败所致。
    (3)脓毒症的细菌种类:以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最多,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和肠道杆菌属。中小面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脓毒症较少,而面积较大(>50%)病人抵抗力低下,则极易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或真菌脓毒症。血培养的菌种绝大多数与创面细菌一致,与创面不一致者,则要寻找隐蔽病灶,特别是静脉切开或插管处的感染。
    (4)小儿烧伤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①体温:小儿烧伤后,体温常升高,因此单纯高烧不能作为脓毒症的诊断依据,但体温骤然升高或持续高烧40℃以上或骤然下降至36℃以下者则有诊断意义。持续低温往往是严重脓毒症病情严重的表现,其细菌多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
    ②心率增快:而小儿的心率极不稳定,任何刺激均可使其增快,不足以作为诊断脓毒症的依据,但心率持续数小时达160次/min以上,应引起注意。如果心率达180~200次/min以上,洋地黄治疗无效,尤其是有节律不齐者则有诊断价值。这种心率增快常伴有体温脉搏分离,严重者可出现奔马律或传导阻滞,如果心律逐渐减慢,甚至达正常以下,有时能听到单音节律,则是临终前的表现。
    ③呼吸:呼吸改变较体温、心率变化更有诊断意义,比心率改变早,开始浅而快,可达50~60次/min,进而为呼气延长性呼吸费力、呼吸窘迫或呼吸停顿等。点头呼吸、张口呼吸或抬肩呼吸则表示脓毒症已到了晚期。
    ④精神症状:6个月以内的婴儿常表现为反应迟钝、不哭、不食、精神萎靡、疲软、表情淡漠、嗜睡、易惊醒或梦中惊叫哭闹或整夜不眠。有时也可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原因不明的哭闹、摸空、摇头、四肢乱动或持续不断的细微颤动、惊厥。3岁以上儿童则可出现幻觉、幻视,迫害妄想或者贪食等成人常见的脓毒症精神症状。也有表现为持续癫痫状态者。
    ⑤消化系统症状:较成人出现早,常见,初起多为腹胀、食欲缺乏、厌食、呕吐、腹泻,每天数次,甚至十数次,大便稀薄,含黏液较多,但多无脓血。镜检可见少量血细胞及吞噬细胞。肠鸣亢进。重笃者可出现肠麻痹腹胀如鼓、胃扩张,严重脱水与酸中毒。
    ⑥皮疹:皮疹、淤斑、出血点及荨麻疹等较成人烧伤脓毒症时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还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且多见于婴幼儿,而成人则极为罕见。
    ⑦舌象: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焦、焦黑或光剥(镜面舌)、少津、干裂芒刺。
    ⑧创面变化:小儿烧伤脓毒症时,创面变化较多,较快。表现为创面、创周炎性水肿,脓疱疹,血管栓塞,肉芽组织污秽、暗晦或创面坏死斑,创面或痂下出血,创缘炎性浸润,生长停滞,创面不断加深。坏死斑较成人多见。创面和邻近烧伤的皮肤均可出现出血性坏死斑,坏死斑中细菌密集在血管外膜和肌层中。创面感染常见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其他革兰阴性细菌如变形杆菌、肺炎球菌等,也有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并发症

并发症:小儿烧伤常见并发症多数与成人相同,如肺部并发症、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下面仅就主要发生于小儿的并发症加以叙述。
    1.高烧  小儿烧伤后,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烧,体温39℃者十分常见,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若体温持续在39℃或40℃以上,就应积极针对发烧原因进行处理,以免延误治疗而引起惊厥、昏迷或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1)病因: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烧,其常见原因如下:
    ①创面感染:表现为局部潮湿、积脓或有臭味等,早期创周有明显的蜂窝织炎,严重者为创面脓毒症,或者可以见到创面有虫蛀样侵袭性感染。
    ②脓毒症:体温骤升或持续高烧常是脓毒症的早期症状之一,除高烧外,多伴有其他脓毒症的表现。
    ③创面包扎过多过厚:可致散热不良,特别是炎热天气,改为暴露疗法,体温便可下降。但肉芽创面暴露范围过大也可引起高烧。
    ④换药热:因换药面积太大,骚扰太多,尤其创面浸泡以后,易引起明显发烧。这种与创面处理有明显关系的高烧多为一过性。同样,湿敷面积过大也可引起高烧。
    ⑤环境温度过高:多与夏季温度或环境保温过高有关,影响小儿体温发散。多见于婴幼儿。
    ⑥肺部感染:常同时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急、肺部湿啰音等,X线片有助诊断。
    ⑦合并颅脑损伤: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所致的中枢性高烧,多有头部受伤史。
    ⑧输血输液反应:多为一过性高烧,可持续4~6h。但如系严重血液污染或液体污染可有持续高烧。
    ⑨过敏性反应:如药物过敏。
    ⑩脱水热:因高渗性脱水使脑细胞脱水所致。除高烧外,尚可出现惊厥或昏迷,纠正脱水以后,症状缓解,体温下降。
    (2)治疗:
    ①病因治疗:应针对高热的原因进行治疗,最主要的是加强预防。
    ②降温处理:为避免发生惊厥、昏迷,可予降温,发热初期,可用温水擦浴,伴有寒战时,不宜用冰水降温,而应当采用温热毛巾擦洗。当寒战消失后,即可采用冷敷、冰袋置大血管部位或用酒精浴,直至皮肤发红为止。也可用冷盐水灌肠:1岁用50~100ml,3岁用300~600ml,并可在盐水中加入水合氯醛、阿司匹林,其剂量可与口服量同。药物降温。烧伤小儿体虚弱,特别是大面积,使用退热剂要特别慎重,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只有在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时才可以应用药物降温,如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等,但要减量使用。必要时也可应用小剂量冬眠药物(如氯丙嗪等)。也可以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③镇静止痉剂的应用:小儿高烧,尤其是婴幼儿的突起高烧,容易发生惊厥。所以,在应用退热的同时应用镇静止痉药物,以防止惊厥发生。
    2.惊厥  惊厥是小儿烧伤后的大脑功能失常的临床病象。小儿的大脑皮质发育还不完善,神经细胞分化不完全,功能失常,有的以昏迷为主,有的以抽搐为主。惊厥是指两者兼有,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且年龄愈小愈多见。若惊厥持续较久,可使脑组织发生缺氧性损害,还可引起窒息,甚至造成呼吸心搏骤停,直接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抢救。
    (1)病因:惊厥病因比较复杂,小儿烧伤惊厥的常见原因如下:
    ①高烧:以6个月到3岁多见,5岁以后则渐少见。一般于发烧开始时大发作,持续数分钟便可自行缓解,较长的可达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惊厥缓解后,神志便恢复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发作一般不超过2~3次,热退惊止。但有半数患儿在下次发烧时再次发生惊厥。
    ②中毒性脑病:由脓毒症引起。惊厥发作前有发烧、谵妄或狂躁不安等感染中毒症状,发作时多有昏迷,同时伴全身肌强直或阵发性抽搐,并在昏迷中不断反复发作,重者可持续数天。
    ③脑缺氧、脑水肿:头面部或大面积严重烧伤早期休克吸入性损伤,气体交换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脑缺氧、脑水肿都可引起惊厥。
    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较多见于严重高渗性脱水(高血钠)、低血钙、水中毒(低血钠)、低血糖、酸中毒及酮中毒等,可引起惊厥。
    ⑤营养不良:如维生素B1缺乏(脑型)、维生素B6缺乏。
    ⑥高血压脑病:小儿烧伤后的急性高血压,尿毒症性高血压,均可引起惊厥。
    ⑦药物中毒或过敏:如抗生素过敏,磷烧伤而致磷中毒或有机磷中毒等。氯胺酮过量也可引起惊厥。
    ⑧其他:如并发癫痫、破伤风、感染性血栓、脑出血坏死、颅内出血或积液及脑膜脑炎等。
    (2)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典型症状,诊断并无困难。但有时,特别是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差异较大,有时仅见一侧肢体抽动,或者一侧肢体抽动后变为另一侧肢体抽动;有时仅短暂出现于一侧口角、眼角抽动,进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因此必须密切观察及早发现苗头,及时处理。此外还要进行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全面体检,包括眼底检查、化验或其他特殊检查等。另一方面应重视病因诊断,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进行鉴别,作出诊断,以便实施病因治疗。
    (3)防治:重点在于预防,关键在于针对可能发生惊厥的诸原因进行预防。如降温、防治脓毒症和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如已发生惊厥,应及时抢救。
    ①急救:使用开口器,安放牙垫,以防咬伤舌部。持续抽搐时间较长可引起窒息,应注意保持呼吸通畅及施行人工呼吸。立即给氧,并密切观察呼吸及心跳情况,必要时可给洛贝林(山梗菜碱)和强心剂,不用尼可刹米(可拉明)、咖啡因等呼吸兴奋剂。抽搐伴有呕吐者应立即侧卧、吸引,以防止吸入性肺炎。创面要妥善保护,以免擦伤。
    ②止痉:惊厥发作十分危急,必须立即止痉。可立刻针刺人中、合谷,内关、涌泉等穴,强刺激,留针捻转。高烧者可加十宣穴放血。昏迷者加百会、涌泉穴。针刺止痉快捷便利。
    药物止痉:可选择一种或联合应用两种药物以迅速止痉。苯巴比妥钠8~10mg/(kg·次),肌注;地西泮0.3mg/(kg·次),肌注或静注,6~8h可重复应用1次。10%水合氯醛50mg/(kg·次),保留灌肠;副醛0.1~0.2mg/(kg·次),加5倍温盐水灌肠,本药作用快, 2~3min即可奏效。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mg/(kg·次),肌注或静滴,必要时可4~6h重复应用。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5mg/(k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中(100ml),以每分钟不超过1ml的速度缓慢静脉注射。当注射时,如发现抽搐停止时,立即停止注射。2.5%硫喷妥钠(戊硫巴比妥钠)10~15mg/(kg·次)加生理盐水稀释成1%或2.5%溶液静脉注射,最大量不超过300mg,因此药的止痉作用甚强,抑制呼吸亦强,需谨慎使用,新生儿及婴幼儿尤应慎用。苯妥英钠,3~10mg/(kg·d),是抗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丙戊酸钠20~50mg/(kg·d)。
    ③窒息的处理:给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
    ④并发症的处理: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可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必要时可给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g/kg·次),也可用20mg呋塞米行脱水治疗。同时还应密切注意呼吸和心功能状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⑤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控制惊厥的根本,如加强创面处理,彻底引流,及早消灭创面,积极防治脓毒血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3.胃肠功能紊乱  在烧伤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由于小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能力较差,消化功能不足,而小儿生长发育对营养有较大需求,消化系统负担较重,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又未健全,胃肠运动能力较弱,调节功能也不稳定,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1)病因:
    ①肠外感染:如脓毒症、创面脓毒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均可导致腹泻。这主要是由于毒素影响机体调节功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肠运动功能失调所致。
    ②肠内感染:主要是由于食物和食具不洁所致,创面上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均可进入肠道而致消化道的感染。有时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内细菌交替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③饮食因素:烧伤和感染使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失调。尤其是婴幼儿,治疗期间多不能适应人工喂养。烧伤后消耗大,急需增加营养,食物配制不适应或喂食过多等,会影响消化和吸收,造成腹泻或呕吐。
    ④其他:如药物影响、代谢障碍、腹部受凉,甚至恐惧等原因都可引起小儿的胃肠功能紊乱。单纯营养不足,使胃肠道水肿,也可发生腹泻。还需注意的是,消化不良常系烧伤后严重休克、尿毒症、脓毒症等并发症的表现。
    (2)临床表现:轻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加,大便呈蛋花样或稀糊状,酸臭味,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镜检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和少许白细胞。重者大便可增至数十次,呈水样便。呕吐频繁或出现肠麻痹,并可伴有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一系列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由于肠内毒素的吸收,小儿常有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或躁动不安,甚至惊厥、昏迷
    (3)防治:
    ①重在预防:如积极控制创面感染,及早消灭创面,预防脓毒症及其他并发症等。重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逐步增加营养。饮食的选择要注意营养价值,易消化和适合于小儿的消化功能。
    ②病因治疗:分析发病原因,如系肠道感染,应给予敏感抗生素。如细菌交替症,则应当调整抗生素的应用。若是喂养不当,则应予以纠正。
    ③合理调节饮食: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功能失调,均应注意饮食的调节。
    A.轻度者,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并适当减少饮食量。牛奶用糖水或米汤稀释成1∶1或1∶2、1∶3。密切观察大便性质,如消化情况有所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量或牛奶的浓度。如未见好转,应考虑短期禁食6~12h,同时静脉补液以维持液体的补充和营养的维持。
    B.重度者,应立即禁食数天,然后依病情先从流质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量。如系婴儿可先给米汤和稀释的牛奶,用量可比平时减少1/3~1/2,每4~6小时1次。不足的水分,在两次喂奶之间补足。牛奶则以脱脂奶为佳,可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渐渐增加饮食量。在禁食期间为保证热能的供应,可以补充静脉营养液。
    ④其他:注意隔离、清洁、腹部保暖及口腔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⑤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4.猩红热样葡萄球菌感染  多见于小儿,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外毒素,称作红疹毒素所引起。这种毒素能使新生鼠产生皮肤剥脱,为噬菌体分类中的第二类菌株产生,被认为是引起“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的病原。猩红热样皮疹就是此综合征的一部分。红疹毒素只对表皮的颗粒层细胞有选择性的损害,而对皮肤的其他层次的结构无损。
    (1)临床表现:
    ①体温:突起高热,常在39~40℃。
    ②皮疹:发热1~3天后,先在创周的健康皮肤出现皮疹,以后迅速扩散到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细小丘疹,大小1mm左右。初起稍平,后稍隆起,摸之略感粗糙。皮疹较密,普遍发红,压之能暂时退色,数秒钟后恢复原状,有时面部及全身潮红,但口唇四周仍苍白。数天后皮疹隐褪,随后表皮脱屑或大块脱皮。严重者皮疹多而密,甚至出血,压之不褪色,或由小点状红疹逐渐融合,颇似荨麻疹。皮疹一般持续1~2天,最长4~5天,少数病例可反复发疹,直到创面完全愈合为止。草莓舌少见,多数只表现味蕾粗大,与典型猩红热不同。
    ③中毒症状:除有高热外,精神差,嗜睡,严重者可昏迷或惊厥。全身症状比脓毒症的症状轻,但较一般猩红热的中毒症状严重。
    ④咽部症状:一般较轻,无咽以下呼吸道症状。
    ⑤创面改变:发疹时可见创面感染加重。上皮生长停滞,可呈侵蚀性感染,有“虫蛀样”表现。
    ⑥化验检查:白细胞(10~20)×109/L以上,咽部未发现乙型链球菌,而创面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2)预后: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则预后良好,且多不致遗留心肾等并发症。
    (3)治疗:
    ①全身选用有效抗生素。
    ②加强创面处理,消灭感染源是最根本的办法,如加强创面引流与清洁,及时消灭创面。
    ③这种病原菌容易传播,应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④小儿抵抗力低,易患此症,要设法提高其抵抗力。
    5.脓皮病和创面溃疡  小儿皮肤抵抗力低,平时即易受葡萄球菌等化脓菌的感染。而烧伤后,新愈合的创面或者植皮后的上皮均极薄,抵抗力更低,且创面细菌繁多,如不好好清洗和保护,极易因搔抓或被衣服磨破而致感染扩散,造成广泛的脓皮疹。
    深二度创面,残存的皮肤附件有大量细菌生长,且有皮脂腺的分泌,外口引流不畅。愈合后常可形成瘢痕下脓肿,经久不愈,反复溃破,可形成剧烈瘢痕增生和溃疡形成,创面极难治愈。
    处理方法:①加强清洗,局部外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全身用药效果均不明显。②对反复感染之瘢痕溃疡,只有彻底切除后移植中厚皮片,才能彻底治愈。③对于3周还不能自愈的深二度创面,宜行自体植皮,不宜消极等待自愈。
    6.消化道出血  为小儿烧伤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轻者仅潜血阳性,重者可呕血、便血,甚至休克、死亡。出血部位可为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胃十二指肠居多。病变轻者为黏膜表浅糜烂、重者较深的巨大溃疡,溃疡穿破动脉或消化道全层甚至穿孔,溃疡可为单发或多发。多发生于伤后1个月内,2~3周多见。
    (1)临床特点及诊断:
    ①临床特点:柏油样便或呕血常见,重者可排鲜血,发生休克。在烧伤早期休克难纠正或有“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或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较大幅度降低时均要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②特殊检查:A.胃肠钡餐对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不大;B.腹部平片可见腹腔内有游离气体,则有助于溃疡穿孔的诊断。纤维胃镜检查对胃、十二指肠第一段可明确出血部位,出血性质,并可在胃镜下止血,如用激光、冷凝或喷药止血,对疑有穿孔者慎用;C.选择性血管造影,据需要做胃左、胃中、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
    (2)治疗:一般以内科治疗多能控制并治愈,仅少数大出血者需手术。
    ①非手术治疗:A.镇静和输血:病儿宜安静,必要时给予镇静药。大出血者应静脉输血补液。B.中和胃酸和保护胃黏膜:氢氧化铝凝胶是常用之药,它不但能中和胃酸,尚有保护胃黏膜和收敛、止血作用。西咪替丁(甲氰咪胍)降低胃酸和保护胃黏膜。亦可应用奥美拉唑(洛赛克)或恩他宁等帮助止血;C.止血药:选用维生素K、酚磺乙胺(止血敏)、垂体后叶加压素、云南白药、巴曲酶(立止血)、凝血酶等。可使用垂体后叶素0.5U/k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2次/d,大便转黄后继续用4~7天。
    ②手术治疗:凡经内科治疗反复出血,且已出现出血性休克,经大量输血不能稳定血压、脉搏或出血合并穿孔者应手术,手术方式可行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加迷走神经切断,有时可行单纯缝扎止血手术。
    7.脑水肿  脑水肿可发生于烧伤后任何时期,但多见于休克期,与组织水肿,输液不当和休克缺氧等有关。
    (1)病因:
    ①体液渗出: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导致脑组织水肿。头颈部严重深度烧伤,局部压迫使脑静脉回流障碍可导致脑实质水肿。
    ②补液不当:烧伤后过多过快地补液,特别过多补入水分,或饮入大量不含盐的水分,造成细胞外液低渗透压,血清钠浓度稀释性下降,机体为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平衡,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而血清钠通过血脑屏障速度慢,致短时间内脑细胞水分过多而致脑水肿。
    ③小儿各器官发育未成熟,血管床及细胞外间隙较成人小,水分更易转移至组织间隙及细胞内。
    ④酸中毒:酸中毒时,氢离子进入细胞,钾离子相应逸出细胞外,使钠离子、氯离子及水分进入细胞内,致脑水肿。呼吸性酸中毒时,CO2蓄积,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使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等均进入脑组织间隙,造成脑水肿。
    ⑤缺氧:机体缺氧致无氧代谢增强,脑细胞钠泵功能降低,Na、Cl-及水分进入细胞内,神经细胞膜电位差不能维持,而产生脑细胞水肿。
    ⑥中毒:如一氧化碳、苯、金属、汽油等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或消失而缺氧,或直接对脑细胞有损害而导致组织水肿。
    ⑦其他:烧伤合并脑外伤,可致颅内出血、感染等,若伴代谢紊乱,如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尿毒症及严重溶血等,可致缺氧、脑细胞通透性增强而发生脑水肿。
    (2)临床表现与诊断: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
    ①早期多为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抽搐,恶心呕吐,尤其休克基本纠正而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特别注意。
    ②生命指征的变化:如心率变慢、心律不齐、高热、呼吸不规则与变慢,血压升高者考虑脑水肿发生。若出现脉细弱,心率快、不齐、呼吸不规则,甚至叹气式呼吸或呼吸骤停,血压下降者应考虑脑疝的可能。
    ③瞳孔改变:提示脑干因脑疝受压,可有双侧瞳孔散大,缩小或变化不定。
    (3)治疗:
    ①脱水疗法:脑水肿一经诊断,应即脱水治疗,但应注意须对烧伤病人将血容量补足后再行脱水,否则脱水排钠,使休克时体液更处于低张而加重脑水肿。A.常用溶质利尿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用量0.5~1g/(kg·次),2~4次/d,也可辅以50%葡萄糖溶液。B.25%人血清白蛋白静注或直接补充血浆可迅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用量较大时有明显脱水作用,尤适于脑水肿伴低蛋白血症者。C.出现明显中枢神经症状的“水中毒”者或血清钠低于120mmol/L可给予2.5%~5%(常用3%)高渗盐水,一般用量5~10ml/kg,开始先给1/3~1/2量,然后再根据神志、心肺功能和血清Na酌情调整,每公斤体重12ml可提高血Na10mmol/L。D.依他尼酸与呋塞米,呋塞米1~2mg/(kg·次),可配合应用,互相协同,降低颅压不及溶质性利尿剂。E.脱水疗法同时要限制液体尤其水分输入。脱水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电解质和水的平衡。有严重休克时,应先纠正休克。合并少尿型肾衰者,要限制液体入量,不宜采用利尿剂,因其有加重损害作用。有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溶质性利尿剂,可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后,可减量或撤去脱水剂,以防“回跳”现象。
    ②病因治疗:应纠正休克、酸中毒、缺氧、感染及水电解质及毒物中毒等病因。
    ③激素治疗:可以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血脑屏障减少渗出,通过抑制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达到利尿排水的目的,与脱水利尿药配合应用时效果更佳。常用地塞米松1~2.5mg/次,1~2次/d静注或肌注,或氢化可的松5~10mg/kg体重分2次静滴。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纠正缺氧:有气道梗阻者,可行气道插管或气管切开,鼻导管给氧,肺功能障碍可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脑缺氧和脑血管通透性。
    ⑤应用促进细胞代谢药物,改善和维持脑细胞代谢。可给予维生素,ATP、细胞色素C及葡萄糖等。
    ⑥对症处理:如烦躁抽搐予镇静止痛药,常用安定、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钠),必要时予冬眠合剂。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等。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小儿烧伤脓毒症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增高较显著,(20~30)×109/L者多见,并有明显的核左移现象。有时白细胞,低于正常,除表示病情危重外,还表明可能发生革兰氏阴性杆菌脓毒症。
    2.血培养可以是阳性,但出现阴性时诊断和进行治疗以临床表现为主依据。
    3.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时可出现绿珠蛋白尿。
    4.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如酸中毒、低血钾、脱水,肾功能改变,尿素氮增加,肌酐上升、肌酐清除率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

诊断:
    ①体温:小儿烧伤后,体温常升高,因此单纯高烧不能作为脓毒症的诊断依据,但体温骤然升高或持续高烧40℃以上或骤然下降至36℃以下者则有诊断意义。持续低温往往是严重脓毒症病情严重的表现,其细菌多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
    ②心率增快:而小儿的心率极不稳定,任何刺激均可使其增快,不足以作为诊断脓毒症的依据,但心率持续数小时达160次/min以上,应引起注意。如果心率达180~200次/min以上,洋地黄治疗无效,尤其是有节律不齐者则有诊断价值。这种心率增快常伴有体温脉搏分离,严重者可出现奔马律或传导阻滞,如果心律逐渐减慢,甚至达正常以下,有时能听到单音节律,则是临终前的表现。
    ③呼吸:呼吸改变较体温、心率变化更有诊断意义,比心率改变早,开始浅而快,可达50~60次/min,进而为呼气延长性呼吸费力、呼吸窘迫或呼吸停顿等。点头呼吸、张口呼吸或抬肩呼吸则表示脓毒症已到了晚期。
    ④精神症状:6个月以内的婴儿常表现为反应迟钝、不哭、不食、精神萎靡、疲软、表情淡漠、嗜睡、易惊醒或梦中惊叫哭闹或整夜不眠。有时也可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原因不明的哭闹、摸空、摇头、四肢乱动或持续不断的细微颤动、惊厥。3岁以上儿童则可出现幻觉、幻视,迫害妄想或者贪食等成人常见的脓毒症精神症状。也有表现为持续癫痫状态者。
    ⑤消化系统症状:较成人出现早,常见,初起多为腹胀、食欲缺乏、厌食、呕吐、腹泻,每天数次,甚至十数次,大便稀薄,含黏液较多,但多无脓血。镜检可见少量血细胞及吞噬细胞。肠鸣亢进。重笃者可出现肠麻痹腹胀如鼓、胃扩张,严重脱水与酸中毒。
    ⑥皮疹:皮疹、淤斑、出血点及荨麻疹等较成人烧伤脓毒症时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还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且多见于婴幼儿,而成人则极为罕见。
    ⑦舌象: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焦、焦黑或光剥(镜面舌)、少津、干裂芒刺。
    ⑧创面变化:小儿烧伤脓毒症时,创面变化较多,较快。表现为创面、创周炎性水肿,脓疱疹,血管栓塞,肉芽组织污秽、暗晦或创面坏死斑,创面或痂下出血,创缘炎性浸润,生长停滞,创面不断加深。坏死斑较成人多见。创面和邻近烧伤的皮肤均可出现出血性坏死斑,坏死斑中细菌密集在血管外膜和肌层中。创面感染常见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其他革兰阴性细菌如变形杆菌、肺炎球菌等,也有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并发症:小儿烧伤常见并发症多数与成人相同,如肺部并发症、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下面仅就主要发生于小儿的并发症加以叙述。
    1.高烧  小儿烧伤后,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烧,体温39℃者十分常见,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若体温持续在39℃或40℃以上,就应积极针对发烧原因进行处理,以免延误治疗而引起惊厥、昏迷或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1)病因: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烧,其常见原因如下:
    ①创面感染:表现为局部潮湿、积脓或有臭味等,早期创周有明显的蜂窝织炎,严重者为创面脓毒症,或者可以见到创面有虫蛀样侵袭性感染。
    ②脓毒症:体温骤升或持续高烧常是脓毒症的早期症状之一,除高烧外,多伴有其他脓毒症的表现。
    ③创面包扎过多过厚:可致散热不良,特别是炎热天气,改为暴露疗法,体温便可下降。但肉芽创面暴露范围过大也可引起高烧。
    ④换药热:因换药面积太大,骚扰太多,尤其创面浸泡以后,易引起明显发烧。这种与创面处理有明显关系的高烧多为一过性。同样,湿敷面积过大也可引起高烧。
    ⑤环境温度过高:多与夏季温度或环境保温过高有关,影响小儿体温发散。多见于婴幼儿。
    ⑥肺部感染:常同时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急、肺部湿啰音等,X线片有助诊断。
    ⑦合并颅脑损伤: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所致的中枢性高烧,多有头部受伤史。
    ⑧输血输液反应:多为一过性高烧,可持续4~6h。但如系严重血液污染或液体污染可有持续高烧。
    ⑨过敏性反应:如药物过敏。
    ⑩脱水热:因高渗性脱水使脑细胞脱水所致。除高烧外,尚可出现惊厥或昏迷,纠正脱水以后,症状缓解,体温下降。
    (2)治疗:
    ①病因治疗:应针对高热的原因进行治疗,最主要的是加强预防。
    ②降温处理:为避免发生惊厥、昏迷,可予降温,发热初期,可用温水擦浴,伴有寒战时,不宜用冰水降温,而应当采用温热毛巾擦洗。当寒战消失后,即可采用冷敷、冰袋置大血管部位或用酒精浴,直至皮肤发红为止。也可用冷盐水灌肠:1岁用50~100ml,3岁用300~600ml,并可在盐水中加入水合氯醛、阿司匹林,其剂量可与口服量同。药物降温。烧伤小儿体虚弱,特别是大面积,使用退热剂要特别慎重,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只有在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时才可以应用药物降温,如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等,但要减量使用。必要时也可应用小剂量冬眠药物(如氯丙嗪等)。也可以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③镇静止痉剂的应用:小儿高烧,尤其是婴幼儿的突起高烧,容易发生惊厥。所以,在应用退热的同时应用镇静止痉药物,以防止惊厥发生。
    2.惊厥  惊厥是小儿烧伤后的大脑功能失常的临床病象。小儿的大脑皮质发育还不完善,神经细胞分化不完全,功能失常,有的以昏迷为主,有的以抽搐为主。惊厥是指两者兼有,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且年龄愈小愈多见。若惊厥持续较久,可使脑组织发生缺氧性损害,还可引起窒息,甚至造成呼吸心搏骤停,直接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抢救。
    (1)病因:惊厥病因比较复杂,小儿烧伤惊厥的常见原因如下:
    ①高烧:以6个月到3岁多见,5岁以后则渐少见。一般于发烧开始时大发作,持续数分钟便可自行缓解,较长的可达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惊厥缓解后,神志便恢复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发作一般不超过2~3次,热退惊止。但有半数患儿在下次发烧时再次发生惊厥。
    ②中毒性脑病:由脓毒症引起。惊厥发作前有发烧、谵妄或狂躁不安等感染中毒症状,发作时多有昏迷,同时伴全身肌强直或阵发性抽搐,并在昏迷中不断反复发作,重者可持续数天。
    ③脑缺氧、脑水肿:头面部或大面积严重烧伤早期休克吸入性损伤,气体交换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脑缺氧、脑水肿都可引起惊厥。
    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较多见于严重高渗性脱水(高血钠)、低血钙、水中毒(低血钠)、低血糖、酸中毒及酮中毒等,可引起惊厥。
    ⑤营养不良:如维生素B1缺乏(脑型)、维生素B6缺乏。
    ⑥高血压脑病:小儿烧伤后的急性高血压,尿毒症性高血压,均可引起惊厥。
    ⑦药物中毒或过敏:如抗生素过敏,磷烧伤而致磷中毒或有机磷中毒等。氯胺酮过量也可引起惊厥。
    ⑧其他:如并发癫痫、破伤风、感染性血栓、脑出血坏死、颅内出血或积液及脑膜脑炎等。
    (2)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典型症状,诊断并无困难。但有时,特别是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差异较大,有时仅见一侧肢体抽动,或者一侧肢体抽动后变为另一侧肢体抽动;有时仅短暂出现于一侧口角、眼角抽动,进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因此必须密切观察及早发现苗头,及时处理。此外还要进行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全面体检,包括眼底检查、化验或其他特殊检查等。另一方面应重视病因诊断,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进行鉴别,作出诊断,以便实施病因治疗。
    (3)防治:重点在于预防,关键在于针对可能发生惊厥的诸原因进行预防。如降温、防治脓毒症和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如已发生惊厥,应及时抢救。
    ①急救:使用开口器,安放牙垫,以防咬伤舌部。持续抽搐时间较长可引起窒息,应注意保持呼吸通畅及施行人工呼吸。立即给氧,并密切观察呼吸及心跳情况,必要时可给洛贝林(山梗菜碱)和强心剂,不用尼可刹米(可拉明)、咖啡因等呼吸兴奋剂。抽搐伴有呕吐者应立即侧卧、吸引,以防止吸入性肺炎。创面要妥善保护,以免擦伤。
    ②止痉:惊厥发作十分危急,必须立即止痉。可立刻针刺人中、合谷,内关、涌泉等穴,强刺激,留针捻转。高烧者可加十宣穴放血。昏迷者加百会、涌泉穴。针刺止痉快捷便利。
    药物止痉:可选择一种或联合应用两种药物以迅速止痉。苯巴比妥钠8~10mg/(kg·次),肌注;地西泮0.3mg/(kg·次),肌注或静注,6~8h可重复应用1次。10%水合氯醛50mg/(kg·次),保留灌肠;副醛0.1~0.2mg/(kg·次),加5倍温盐水灌肠,本药作用快, 2~3min即可奏效。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mg/(kg·次),肌注或静滴,必要时可4~6h重复应用。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5mg/(k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中(100ml),以每分钟不超过1ml的速度缓慢静脉注射。当注射时,如发现抽搐停止时,立即停止注射。2.5%硫喷妥钠(戊硫巴比妥钠)10~15mg/(kg·次)加生理盐水稀释成1%或2.5%溶液静脉注射,最大量不超过300mg,因此药的止痉作用甚强,抑制呼吸亦强,需谨慎使用,新生儿及婴幼儿尤应慎用。苯妥英钠,3~10mg/(kg·d),是抗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丙戊酸钠20~50mg/(kg·d)。
    ③窒息的处理:给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
    ④并发症的处理: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可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必要时可给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g/kg·次),也可用20mg呋塞米行脱水治疗。同时还应密切注意呼吸和心功能状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⑤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控制惊厥的根本,如加强创面处理,彻底引流,及早消灭创面,积极防治脓毒血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3.胃肠功能紊乱  在烧伤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由于小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能力较差,消化功能不足,而小儿生长发育对营养有较大需求,消化系统负担较重,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又未健全,胃肠运动能力较弱,调节功能也不稳定,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1)病因:
    ①肠外感染:如脓毒症、创面脓毒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均可导致腹泻。这主要是由于毒素影响机体调节功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肠运动功能失调所致。
    ②肠内感染:主要是由于食物和食具不洁所致,创面上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均可进入肠道而致消化道的感染。有时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内细菌交替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③饮食因素:烧伤和感染使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失调。尤其是婴幼儿,治疗期间多不能适应人工喂养。烧伤后消耗大,急需增加营养,食物配制不适应或喂食过多等,会影响消化和吸收,造成腹泻或呕吐。
    ④其他:如药物影响、代谢障碍、腹部受凉,甚至恐惧等原因都可引起小儿的胃肠功能紊乱。单纯营养不足,使胃肠道水肿,也可发生腹泻。还需注意的是,消化不良常系烧伤后严重休克、尿毒症、脓毒症等并发症的表现。
    (2)临床表现:轻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加,大便呈蛋花样或稀糊状,酸臭味,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镜检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和少许白细胞。重者大便可增至数十次,呈水样便。呕吐频繁或出现肠麻痹,并可伴有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一系列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由于肠内毒素的吸收,小儿常有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或躁动不安,甚至惊厥、昏迷
    (3)防治:
    ①重在预防:如积极控制创面感染,及早消灭创面,预防脓毒症及其他并发症等。重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逐步增加营养。饮食的选择要注意营养价值,易消化和适合于小儿的消化功能。
    ②病因治疗:分析发病原因,如系肠道感染,应给予敏感抗生素。如细菌交替症,则应当调整抗生素的应用。若是喂养不当,则应予以纠正。
    ③合理调节饮食: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功能失调,均应注意饮食的调节。
    A.轻度者,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并适当减少饮食量。牛奶用糖水或米汤稀释成1∶1或1∶2、1∶3。密切观察大便性质,如消化情况有所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量或牛奶的浓度。如未见好转,应考虑短期禁食6~12h,同时静脉补液以维持液体的补充和营养的维持。
    B.重度者,应立即禁食数天,然后依病情先从流质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量。如系婴儿可先给米汤和稀释的牛奶,用量可比平时减少1/3~1/2,每4~6小时1次。不足的水分,在两次喂奶之间补足。牛奶则以脱脂奶为佳,可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渐渐增加饮食量。在禁食期间为保证热能的供应,可以补充静脉营养液。
    ④其他:注意隔离、清洁、腹部保暖及口腔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⑤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4.猩红热样葡萄球菌感染  多见于小儿,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外毒素,称作红疹毒素所引起。这种毒素能使新生鼠产生皮肤剥脱,为噬菌体分类中的第二类菌株产生,被认为是引起“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的病原。猩红热样皮疹就是此综合征的一部分。红疹毒素只对表皮的颗粒层细胞有选择性的损害,而对皮肤的其他层次的结构无损。
    (1)临床表现:
    ①体温:突起高热,常在39~40℃。
    ②皮疹:发热1~3天后,先在创周的健康皮肤出现皮疹,以后迅速扩散到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细小丘疹,大小1mm左右。初起稍平,后稍隆起,摸之略感粗糙。皮疹较密,普遍发红,压之能暂时退色,数秒钟后恢复原状,有时面部及全身潮红,但口唇四周仍苍白。数天后皮疹隐褪,随后表皮脱屑或大块脱皮。严重者皮疹多而密,甚至出血,压之不褪色,或由小点状红疹逐渐融合,颇似荨麻疹。皮疹一般持续1~2天,最长4~5天,少数病例可反复发疹,直到创面完全愈合为止。草莓舌少见,多数只表现味蕾粗大,与典型猩红热不同。
    ③中毒症状:除有高热外,精神差,嗜睡,严重者可昏迷或惊厥。全身症状比脓毒症的症状轻,但较一般猩红热的中毒症状严重。
    ④咽部症状:一般较轻,无咽以下呼吸道症状。
    ⑤创面改变:发疹时可见创面感染加重。上皮生长停滞,可呈侵蚀性感染,有“虫蛀样”表现。
    ⑥化验检查:白细胞(10~20)×109/L以上,咽部未发现乙型链球菌,而创面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2)预后: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则预后良好,且多不致遗留心肾等并发症。
    (3)治疗:
    ①全身选用有效抗生素。
    ②加强创面处理,消灭感染源是最根本的办法,如加强创面引流与清洁,及时消灭创面。
    ③这种病原菌容易传播,应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④小儿抵抗力低,易患此症,要设法提高其抵抗力。
    5.脓皮病和创面溃疡  小儿皮肤抵抗力低,平时即易受葡萄球菌等化脓菌的感染。而烧伤后,新愈合的创面或者植皮后的上皮均极薄,抵抗力更低,且创面细菌繁多,如不好好清洗和保护,极易因搔抓或被衣服磨破而致感染扩散,造成广泛的脓皮疹。
    深二度创面,残存的皮肤附件有大量细菌生长,且有皮脂腺的分泌,外口引流不畅。愈合后常可形成瘢痕下脓肿,经久不愈,反复溃破,可形成剧烈瘢痕增生和溃疡形成,创面极难治愈。
    处理方法:①加强清洗,局部外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全身用药效果均不明显。②对反复感染之瘢痕溃疡,只有彻底切除后移植中厚皮片,才能彻底治愈。③对于3周还不能自愈的深二度创面,宜行自体植皮,不宜消极等待自愈。
    6.消化道出血  为小儿烧伤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轻者仅潜血阳性,重者可呕血、便血,甚至休克、死亡。出血部位可为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胃十二指肠居多。病变轻者为黏膜表浅糜烂、重者较深的巨大溃疡,溃疡穿破动脉或消化道全层甚至穿孔,溃疡可为单发或多发。多发生于伤后1个月内,2~3周多见。
    (1)临床特点及诊断:
    ①临床特点:柏油样便或呕血常见,重者可排鲜血,发生休克。在烧伤早期休克难纠正或有“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或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较大幅度降低时均要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②特殊检查:A.胃肠钡餐对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不大;B.腹部平片可见腹腔内有游离气体,则有助于溃疡穿孔的诊断。纤维胃镜检查对胃、十二指肠第一段可明确出血部位,出血性质,并可在胃镜下止血,如用激光、冷凝或喷药止血,对疑有穿孔者慎用;C.选择性血管造影,据需要做胃左、胃中、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
    (2)治疗:一般以内科治疗多能控制并治愈,仅少数大出血者需手术。
    ①非手术治疗:A.镇静和输血:病儿宜安静,必要时给予镇静药。大出血者应静脉输血补液。B.中和胃酸和保护胃黏膜:氢氧化铝凝胶是常用之药,它不但能中和胃酸,尚有保护胃黏膜和收敛、止血作用。西咪替丁(甲氰咪胍)降低胃酸和保护胃黏膜。亦可应用奥美拉唑(洛赛克)或恩他宁等帮助止血;C.止血药:选用维生素K、酚磺乙胺(止血敏)、垂体后叶加压素、云南白药、巴曲酶(立止血)、凝血酶等。可使用垂体后叶素0.5U/k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2次/d,大便转黄后继续用4~7天。
    ②手术治疗:凡经内科治疗反复出血,且已出现出血性休克,经大量输血不能稳定血压、脉搏或出血合并穿孔者应手术,手术方式可行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加迷走神经切断,有时可行单纯缝扎止血手术。
    7.脑水肿  脑水肿可发生于烧伤后任何时期,但多见于休克期,与组织水肿,输液不当和休克缺氧等有关。
    (1)病因:
    ①体液渗出: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导致脑组织水肿。头颈部严重深度烧伤,局部压迫使脑静脉回流障碍可导致脑实质水肿。
    ②补液不当:烧伤后过多过快地补液,特别过多补入水分,或饮入大量不含盐的水分,造成细胞外液低渗透压,血清钠浓度稀释性下降,机体为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平衡,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而血清钠通过血脑屏障速度慢,致短时间内脑细胞水分过多而致脑水肿。
    ③小儿各器官发育未成熟,血管床及细胞外间隙较成人小,水分更易转移至组织间隙及细胞内。
    ④酸中毒:酸中毒时,氢离子进入细胞,钾离子相应逸出细胞外,使钠离子、氯离子及水分进入细胞内,致脑水肿。呼吸性酸中毒时,CO2蓄积,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使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等均进入脑组织间隙,造成脑水肿。
    ⑤缺氧:机体缺氧致无氧代谢增强,脑细胞钠泵功能降低,Na、Cl-及水分进入细胞内,神经细胞膜电位差不能维持,而产生脑细胞水肿。
    ⑥中毒:如一氧化碳、苯、金属、汽油等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或消失而缺氧,或直接对脑细胞有损害而导致组织水肿。
    ⑦其他:烧伤合并脑外伤,可致颅内出血、感染等,若伴代谢紊乱,如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尿毒症及严重溶血等,可致缺氧、脑细胞通透性增强而发生脑水肿。
    (2)临床表现与诊断: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
    ①早期多为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抽搐,恶心呕吐,尤其休克基本纠正而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特别注意。
    ②生命指征的变化:如心率变慢、心律不齐、高热、呼吸不规则与变慢,血压升高者考虑脑水肿发生。若出现脉细弱,心率快、不齐、呼吸不规则,甚至叹气式呼吸或呼吸骤停,血压下降者应考虑脑疝的可能。
    ③瞳孔改变:提示脑干因脑疝受压,可有双侧瞳孔散大,缩小或变化不定。
    (3)治疗:
    ①脱水疗法:脑水肿一经诊断,应即脱水治疗,但应注意须对烧伤病人将血容量补足后再行脱水,否则脱水排钠,使休克时体液更处于低张而加重脑水肿。A.常用溶质利尿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用量0.5~1g/(kg·次),2~4次/d,也可辅以50%葡萄糖溶液。B.25%人血清白蛋白静注或直接补充血浆可迅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用量较大时有明显脱水作用,尤适于脑水肿伴低蛋白血症者。C.出现明显中枢神经症状的“水中毒”者或血清钠低于120mmol/L可给予2.5%~5%(常用3%)高渗盐水,一般用量5~10ml/kg,开始先给1/3~1/2量,然后再根据神志、心肺功能和血清Na酌情调整,每公斤体重12ml可提高血Na10mmol/L。D.依他尼酸与呋塞米,呋塞米1~2mg/(kg·次),可配合应用,互相协同,降低颅压不及溶质性利尿剂。E.脱水疗法同时要限制液体尤其水分输入。脱水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电解质和水的平衡。有严重休克时,应先纠正休克。合并少尿型肾衰者,要限制液体入量,不宜采用利尿剂,因其有加重损害作用。有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溶质性利尿剂,可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后,可减量或撤去脱水剂,以防“回跳”现象。
    ②病因治疗:应纠正休克、酸中毒、缺氧、感染及水电解质及毒物中毒等病因。
    ③激素治疗:可以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血脑屏障减少渗出,通过抑制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达到利尿排水的目的,与脱水利尿药配合应用时效果更佳。常用地塞米松1~2.5mg/次,1~2次/d静注或肌注,或氢化可的松5~10mg/kg体重分2次静滴。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纠正缺氧:有气道梗阻者,可行气道插管或气管切开,鼻导管给氧,肺功能障碍可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脑缺氧和脑血管通透性。
    ⑤应用促进细胞代谢药物,改善和维持脑细胞代谢。可给予维生素,ATP、细胞色素C及葡萄糖等。
    ⑥对症处理:如烦躁抽搐予镇静止痛药,常用安定、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钠),必要时予冬眠合剂。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等。
实验室检查:小儿烧伤脓毒症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增高较显著,(20~30)×109/L者多见,并有明显的核左移现象。有时白细胞,低于正常,除表示病情危重外,还表明可能发生革兰氏阴性杆菌脓毒症。
    2.血培养可以是阳性,但出现阴性时诊断和进行治疗以临床表现为主依据。
    3.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时可出现绿珠蛋白尿。
    4.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如酸中毒、低血钾、脱水,肾功能改变,尿素氮增加,肌酐上升、肌酐清除率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
    1.小儿烧伤面积估计  小儿烧伤面积的估计方法是根据小儿体表面积的特点而定。其特点是头大、腿短。根据这个特点而制定的公式:即有伦-勃氏法,中国九分法。
    (1)伦-勃氏法(表5):
    此法虽较精确,但应用时需查表。不便记忆。此法是以华莱九分法为基础的,目前国外广泛应用。
    (2)中国新九分法:1963年第三军医大学对111名小儿的各部体表面积用纸型法进行了实测,根据实测结果进行了简化,以补充成人的九分法计算面积,此法与成人九分法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是小儿头大,年龄越小,头面体表面积所占比例越大。即小儿头面颈体表面积(%)=9+(12―年龄),两下肢较短,年龄越小,腿也越短,所以两下肢(含臀部)体表面积(%)=46―(12―年龄)。双上肢(%)=2×9,躯干(%)=3×9(含会阴1%)。各部位体表面积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数图2所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159医院测定90名小儿体表面积各部位的百分比如表6所示。
    (3)手掌法:与成人相同,即将小儿手的5指并拢为身体表面积的1%。
    2.小儿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  由于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小儿烧伤的休克、脓毒症的发生率与成人显著不同,因此小儿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标准也与成人不完全相同。
    (1)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标准:如表7所示(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通过)。
    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虽总面积不足15%,仍属重度烧伤范围:①全身情况严重或已有休克者;②有严重创伤或合并有化学药物中毒者;③重度呼吸道烧伤者;④婴儿头面部烧伤超过5%者。
    (2)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分类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小儿烧伤面积在10%以下,10%~29%,30%~49%,>50%者的休克发生率、脓毒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成明显的阶梯性变化,每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因而提出分类法建议如下: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为轻度烧伤,10%~29%为中度烧伤,30%~49%为重度烧伤,50%以上者则为特重烧伤。
    根据分类情况,对小儿烧伤住院标准建议如下:①烧伤总面积>10%或有三度烧伤需手术治疗者;②特殊部位烧伤者,如面颈,呼吸道、会阴部、手和足烧伤者;③电烧伤;④化学烧伤或者合并中毒者;⑤烧伤合并其他创伤者;⑥发烧38℃以上者。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
    1.小儿烧伤创面处理  小儿烧伤创面处理,基本上和成人相同,但应考虑以下的特点:
    (1)小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在气温较高时,易发生高热,故应多采用暴露疗法,而在寒冷季节则以包扎为宜。
    (2)创面用药浓度及用药面积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药物吸收中毒,特别是应用磺胺米隆会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症导致呼吸抑制或抑制碳酸酐酶导致酸中毒。
    (3)创面感染时常易出现皮疹、淤斑、出血点、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严重全身感染可于创面周围出现脓疱疹;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时创面坏死斑多见,此时应立即切除坏死组织和焦痂。
    (4)小儿皮肤嫩薄,附件少,创面感染后易加深,但小儿生长能力较强,创面愈合较成人快。手术取皮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过厚,以免供皮区不愈合。如果因为功能部位植皮需要全厚皮片或中厚皮片,供皮区宜采用缝合或者用刃厚皮片再封闭供皮区。
    (5)切痂范围一次不宜过大,以防失血过多而引起休克。一次手术时间宜控制在2h以内。
    2.小儿烧伤休克的治疗  小儿烧伤休克防治原则与成人相同,但更要强调及早入院,及早补液,维持气道通畅和纠正酸碱紊乱,良好的镇静止痛,适当保暖和降温等综合措施。
    (1)尽早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治疗:烧伤面积超过10%的小儿均应进行补液治疗。关于补多少,应用何种公式计算补液量比较安全,意见不尽一致,但原则上应使患儿平稳渡过休克,因休克渡过不平稳者,极易并发各种内脏并发症和脓毒症。
    ①补液公式:
    A.70年全国烧伤会议提出公式(表4)。
    伤后前8h补入总量的一半,后16h补入其余的一半。
    B.第三军医大学根据150例烧伤面积40%小儿烧伤抗休克补液结果分析,得出的输液方案为:第1个24h胶体和电解质液的总量为(1.8±0.15)ml/(kg·1%面积),胶体与等渗电解质液的比例为0.5∶1。水分为2岁以下者90~110ml/(kg·d),2~5岁组70~90ml/(kg·d),5~8岁组为50~70ml/(kg·d),8~12岁组为50ml/(kg·d)。第1个8h输总量的一半,后16h输入其余的一半。
    伤后第2个24h输胶体、电解质液的量减半,水分同第1个24h量。
    C.国外较广泛应用的补液公式有Parkland公式、Evans公式及改良的Brooke公式。
    D.伤后48h以后,因素复杂,难以制定简易的补液公式,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予以调节。一般只需输注葡萄糖以补充丢失的水分量,不必补充钠盐。粗略估计,每日可按每公斤体重每1%面积补充1~2ml,并根据体重、血钠、氯和血浆渗透压以及酸碱变化予以调整,但要注意新生儿的血氯值(110mmol/L)高于成人,而重碳酸盐值(20mmol/L)低于成人。
    ②调节补液量的临床指标:任何补液公式只能起到一个预算作用,而实际补液量和速度则要结合患儿的临床指标随时进行调整:A.尿量:1ml/(kg·h);B.神志清楚、安静、无烦躁、躁动等脑缺氧症状;C.心跳有力,能摸及足背动脉搏动,心率在140次/min以下;D.肤色正常,外周静脉及毛细血管充盈良好,肢端温暖;E.血压不低于10.6~12kPa(80~90mmHg),脉压不低于2.67kPa(20mmHg)。小儿正常血压是收缩压=年龄×0.266+10.64kPa或(年龄×2+80mmHg)。F.定期检测血细胞比积,0~3岁维持33%~38%,4~12岁39%~43%,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在280~310mOsm/(kg·H2O),尿渗透压与血渗透压之比维持>1.3~2。
    ③补液中注意事项:
    A.胶体液可采用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但小儿所需血浆量不大,故一般不采用右旋糖酐等代用品。
    B.电解质液以采用平衡盐溶液为宜,有酸中毒时或有血红蛋白尿需要碱化尿液时,再酌情增加碱性药物的比例。而电解质液(平衡液)总量可以不变。每日生理需要的钠盐量亦不再加入总液量中。
    C.电解质液、葡萄糖液和胶体液应当均匀交替使用,或者将电解质液混在葡萄糖液中输入,切忌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水分而引起稀释性低血钠,因为钠穿过血钠屏障的速度很慢,如体液渗透压急剧下降,水就很快转移到脑组织中而引起间质性脑水肿,可引起肺水肿。但在短时间输入大量盐水,同样也可引起脑肺水肿。在短期内输入大量全血和血浆可能引起心力衰竭。大面积烧伤患儿应采用两条静脉通道输液,一条通道持续滴注胶体溶液,另一条则持续交替滴入电解质液和葡萄糖液。这样既避免了在一段时间内单输糖水,同时也保证了胶体液的不断滴入。
    D.休克期少尿,首先要考虑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补液;但若对补液的反应不佳,补液量已较充足,其他休克征不明显,而尿量仍少时,如尿管通畅,则可在补液的同时选用下列利尿药物:溶质性利尿剂,25%山梨醇或20%甘露醇(按0.5~1.0g/kg)15min滴完;呋塞米(速尿)20mg,静脉注射;利尿合剂(普鲁卡因3g,维生素C 3g,咖啡因1.5g加在10%葡萄糖1000ml中)50~125ml静脉点滴。
    (2)小儿烧伤休克期高烧、昏迷、抽搐常是严重休克或者是脑水肿的表现,对这种严重情况要行紧急处理:①止痉:异戊巴比妥静注,1次5mg/kg;②降温:用冰袋或酒精擦浴等;③脱水:可用呋塞米20mg静注或用20%甘露醇1g/kg静注;④给予激素:地塞米松5~10mg静注或氢化可的松100mg静注。
    (3)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由于小儿代谢率高,氧消耗多,而肺功能的代偿潜力又较小,不但很易发生缺氧,而且对缺氧的耐受力也较差。因此在复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给氧,尤其要注意及时解除引起缺氧的原因。例如吸入性损伤、面颈部深度烧伤水肿而致呼吸道阻塞等,应及时行气管切开,胸部环形焦痂影响呼吸者应及时行减张切开,并注意防止镇静剂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影响呼吸交换量。采用口罩或鼻管给氧,鼻管给氧时要注意防止将氧气灌入胃内。有指征时,应及时行人工辅助呼吸。
    (4)镇静止痛:小儿烧伤后,由于疼痛刺激、哭闹、烦躁不安等都增加氧耗量,而易加重休克。同时由于躁动可增加创面的再损伤,因此要适当的镇静止痛。在应用镇静止痛药物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小儿刚到陌生的医院,常因恐惧而哭闹,因此医护人员应设法消除其恐怖心理,否则,即使给予镇静剂也常常收效甚微。②使用适当镇静剂仍不能使小儿安静时,应当检查补液量,而不宜盲目增加镇静剂的用量;③为了避免休克时皮下或肌肉注射吸收不良,镇静剂最好采用静脉滴注。④在血容量未补足时,应避免使用冬眠药物,以免引起血压骤然下降。
    3.小儿烧伤脓毒症的治疗  小儿脓毒症死亡率高,治疗原则基本上与成人同,但小儿机体储备能力小,抵抗能力弱,病情发展快,发现有出现脓毒症症状的苗头,应当机立断进行治疗,不能延误,才能挽救患儿的生命。
    (1)平稳地渡过休克。
    (2)正确处理创面:清除感染来源,创面感染是脓毒症的主要来源,因此尽快消灭创面是防治烧伤脓毒症的根本,处理创面的原则:A.尽量保护未感染的创面,使之完整、干燥,争取浅度烧伤痂下愈合。B.清除病灶,肯定的感染如坏死的肌肉组织,一定要彻底切除。肢体广泛坏死者,应及早截肢。有栓塞性静脉炎者,应结扎其近端,化脓性静脉炎者应切除整段静脉并予以敞开。C.应加强创面检查,痂下积脓者,应及时剪除痂皮,以利引流。创面敷用碘附,碘附单层油纱,磺胺米隆(甲磺米隆)或磺胺嘧啶银冷霜、或用抗生素液纱布覆盖,及时更换敷料,勿使创面积脓。肉芽新鲜后,需及时植皮。D.脓毒症时,创面无明显感染者可等脓毒症稍控制后再行切痂植皮手术。但若焦痂感染严重,则应立即切除感染坏死的焦痂,并及时植皮。E.广泛的脱痂创面,或切痂后皮片不长的感染创面,经清洁后,可用新鲜异体(种)皮作生物敷料覆盖创面,反复交换,直至皮片生长。有时创面坏死组织太多,感染严重,覆盖皮片下积脓明显时,可用抗生素液湿敷数天,待肉芽稍新鲜后,再移植新鲜异体皮。也可再次手术,彻底消除一层坏死组织后行异体皮全覆盖。待异体皮生长后,再移除异体皮,改植自体皮。
    (3)营养支持:如果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使小儿达到正氮平衡,对烧伤小儿的抗力提高,特别是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有很大好处。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代谢率高,每天对热量[334.72~418.4J(80~100kcal)/kg]和蛋白质(3~5g/kg)的正常要求就高。烧伤以后,特别是合并感染以后,分解代谢旺盛,需要量更高,热量可达418.4~837.8J(100~200kcal)/kg,蛋白质4~6g/kg,蛋白质热量要占总热量的25%~30%为宜;水分除正常需要量外,还要增加创面蒸发的水分;要补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补充营养主要靠口服,但口服过量易引起呕吐腹泻,反使营养更难补充。近年来经硅管插入胃或小肠,持续点滴接近体温的等渗营养饮食,能使病儿耐受所增加补充的营养量,达到较高要求。口服无效时可采用静脉高价营养(中心静脉或周边静脉)。此外还应多次少量输血、血浆白蛋白。还可使用丙种球蛋白及免疫血清等。
    (4)合理使用抗生素:按细菌敏感度选择有效抗生素。大面积严重烧伤早期即应使用强有力的敏感抗生素,如三代或四代头孢类及泰能、稳可信,氨基糖苷类等药物。

预后

预后:

预防

预防:由于小儿烧伤(尤其是5岁以下者)大都是照顾不周所造成的,因此只要加强小儿的管理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科学水平,普及烧伤预防知识,小儿烧伤是可以减少的。
    1.广泛发展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福利事业,把小儿妥当地管理起来,有组织地进行活动,并加强对小孩、家长和保育人员进行烧伤预防的教育。
    2.提倡少生、优生,使家长有精力带好孩子,也是防止烧伤的重要措施。
    3.由于绝大多数受伤小儿都是在家庭中受伤的,因此,对家庭中易于引起烫伤的物品,如热水瓶,开水壶,汤盆、火炉、煤油灯、煤油炉等应放置妥当,防止小儿打翻。给小儿洗澡时,先将冷水倒入盆中,然后再加入热水混合,不要在中途由于取冷水等将小儿单独留在房中,尤其不要把小孩单独放在热水盆、热水瓶或热水壶边,以防打翻而烫伤
    4.使用烘炉、炭盆、火炉、电炉、煤气等取暖、烹调或烘烤衣服物品时都要加保护架。不要让小儿单独留在厨房或放有上述物品的房间内,以免小儿衣服着火或小儿跌入火中烧伤或引起火灾。用热水袋取暖时注意水温不宜太高,应检查有无漏水,并要用衣服或包布包裹起来,不要直接贴放在小儿皮肤上,以免烫伤。教育小儿不要玩火或玩易燃易爆炸的物品。对煤、汽油要加强保管。不要在正在燃着的煤油灯、煤油炉或酒精炉中加使用煤、汽油或酒精以免发生火灾。
    5.加强安全用电教育,严格检修线路,执行安全用电措施,按规定架设电线等电力设备,经常检查电力事故隐患,特别是农村,更有必要普及用电知识,防止触电事故。
    6.加强防火和灭火急救教育,防止火灾发生,万一不幸烧伤,应尽快灭火,减轻伤情,中小面积烧伤立即用消毒或清洁冷水浸泡或淋洗,有止痛和减轻烧伤程度的效果。要宣传消除伤后忌用冷水的民间传统顾虑。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